票房破10亿却被嘲“不讲武德”,《孤注一掷》的点映是想点就点?
今日话题
字数:2500阅读时间:5min
不是所有电影都敢点映,一旦点映口碑不好,可能就把电影“点死”了。
“知道”(nz_zhidao)跟你谈谈,“大规模点映”引发的争议。
▼
(IC photo / 图)
今年暑期档,国产电影非常给力,《消失的她》《长安三万里》《八角笼中》《封神第一部》《孤注一掷》等电影斩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,其中据灯塔专业版,《孤注一掷》实时票房突破10亿,让今年暑期档有望成为史上最强暑期档。
只不过,国产电影火爆的同时,争议也一直存在,尤其是在《孤注一掷》大爆之后,它的“大规模点映”,引发了两极分化的评价。
有人认为,点映就是想怎么点就怎么点,点映是市场的自由选择。也有观众认为,点映“不讲武德”,破坏了其他按档期公映的电影的宣发节奏,挤压了其他电影的生存空间——点映的是与非,究竟要怎么认定?是否有更合理的点映策略?
小规模点映无可厚非
电影的“点映”,是相较于正式公映而言的,公映时间就是电影的定档时间。电影公映之前的市场化放映,都可以称作点映。电影在定档之后,如果想要点映,只要向中影做一下申请,就可以在自己拟定的日期和时间段进行点映了。
相较于全国大范围、大面积的公映而言,点映自诞生起,它自带的潜台词是“小规模”,即只在有限的区域(比如全国的一些城市),有限的时间(比如公映前一周的周末两天),有限的场次(只限定在一天某个时间段,影院排两三场)。
有些电影的点映会稍微扩大下范围(比如全国范围内),持续时间也很长(比如一个月的每个周末),总体而言,点映的时间段和场次仍然很有限,不会干扰到其他正式公映的电影的排片。
就比如今年暑期档,《长安三万里》和《封神第一部》都进行了点映,这两部电影的点映属于“小规模”的范畴。《长安三万里》7月8日全国公映,它在7月2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点映,时间只有一天。《封神第一部》在公映前5天就开启点映,限定在IMAX、CINITY等特效厅,场次也比较有限。
片方之所以选择点映,往往是因为对自身的电影质量很有信心,希望通过小规模的点映,发酵口碑,让电影的好口碑传播出去,为正式的公映争取人气。譬如2018年新人导演文牧野执导的长片处女作《我不是药神》,在公映前展开点映,以高口碑出圈,在正式公映后迅速成为爆款,最后票房30亿+。
显然,不是所有电影都敢点映,一旦点映口碑不好,可能就把电影“点死”了。譬如2018年的《西游记女儿国》原本定档2月16日,提前两天在2月14日情人节开启点映场,排片率高达37.8%,单日票房高达1.79亿元。尽管当时的点映票房很高,奈何差评传千里,正式公映后票房不断走下坡路,最终票房成绩也很平庸。
总之,小规模点映是电影市场的惯常操作,对电影质量有信心的片方开展小规模点映无可厚非。
(IC photo / 图)
大规模点映惹争议
今年暑期档的点映引发争议,在于它打破以往点映“小规模”的约定俗成,纷纷将点映的规模扩大,甚至与正式公映没太大的区别。
比如《八角笼中》,7月6日才正式公映,但电影已经分别于端午档期(6月22-24日)、6月29日-7月2日、7月3日-5日展开了大规模的点映;并且,点映场次的数量惊人,一开始限定在每天14:00-21:00点映,占据了大量黄金场,到第三轮点映,已经完全放开时间限制,跟正式公映没两样。
随后的《热烈》,于正式公映前的周末两天展开点映,随后又在公映前的四个工作日接着点映,第二轮点映的场次也囊括了黄金档。
《孤注一掷》原本定于8月11日正式公映,并于8月5日起开启点映,点映的时间是每天的14:00—21:00,涵盖了大部分黄金场次。8月5日、6日的点映大获成功,8月6日更是以2.17亿元的票房创下影史单日点映票房纪录。如果不是《孤注一掷》后来提档到8月8日,它的点映场次和票房还会更高。
点映规模越来越大,也开始引发分歧。支持者认为,官方没有限制点映的场次,点映就是爱怎么点就怎么点,你想点也可以点啊;而且,点映之所以能够拿到高排片和高票房,都是市场选择,如果电影不卖座,影院也不会拿出黄金场次来排片。
批评者则认为,大规模的点映,是对规规矩矩按档期上映的电影的一种“不公平”。
国内电影的定档基本选择在每周五,大片之间往往会相互错开一两周,这样的“默契”背后,是给彼此留出至少一周的时间,让观众将注意力聚焦于某一部电影身上,给别人留有余地,也是给自己留下余地。
电影的宣发也基本按照这个节奏走,新片在上映首周会密集投入宣发资源,以提高电影的曝光度,争取开门红。
大规模点映打破了这个默契。大规模点映与正式公映基本没什么区别,它有可能造成观众的分流,也分散观众对于正式公映的新片的聚焦。就比如《孤注一掷》在《巨齿鲨2》公映第二天就大规模点映,把《巨齿鲨2》的风头抢走了。
点映不妨明确规矩
支持大规模点映的人或如此辩解:大规模点映不会分流观众,反而会带热市场,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,形成“双赢”格局。反对者则反驳:当前国内观众的观影频次很低,除了春节档以外,其他档期的这种“共赢”效应并不明显,观众的分流是肉眼可见的。
《八角笼中》进行了大规模点映,却没有对《消失的她》产生威胁,《热烈》的点映没有热起来,所以它们的争议比较小。《孤注一掷》对《巨齿鲨2》《封神第一部》的长尾效应都有些许影响,这才招致“不讲武德”的批评。
有些观众因为《孤注一掷》的点映争议,就到一些评分平台给电影打出一星差评,这就属于“非理性”做法。应该明确的是,今年暑期档一些电影的点映虽有争议,但不代表片方是“错”的,毕竟官方确实没有对点映进行更具体的约束。
可以说,争先恐后的大规模点映,是今年暑期档才出现的新问题——面对新问题,或有必要对旧规则进行完善。
比如点映想怎么点就怎么点,确实存在失控的风险。如果每一部自觉质量不错的电影都搞大规模点映,让点映成为一种隐形的正式公映,那么“公映”就形同虚设;并且,它会破坏其他“规规矩矩”公映的电影的宣发节奏,有可能造成观众的分流。
甚至,这种大规模的点映有可能让电影市场陷入一种“零和博弈”中——你大规模点映我也大规模点映、不点映就吃亏了,让片方失去对档期的预期——不知道会不会突然杀出大规模点映的程咬金,电影市场就会进入“失序”的状态。
所以,不妨明确点映的规矩,对点映的时间、场次等作出必要的限制,让片方形成明确的档期预期、正常的宣发节奏不被打破,电影市场的竞争就会更加良性有序。
▼
相关文章推荐
多重因素作用下,一些新片要么观众不知道,要么影院没排片,上映了也是影院“一日游”,而更健康的电影市场结构应该是“橄榄型”的。
↓点击阅读↓
· 南周知道出品 ·
· 未经授权 不可转载 ·
·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·
点一下,知识的储备又增加了